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北門鹽場,為臺灣製鹽總廠(今-台鹽公司)在臺灣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。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,分別興建瀨東、洲北兩座鹽場,瀨東也就是如今鼎鼎有名的井仔腳鹽田。
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人又先後開闢了「中洲」、「蚵寮」與「王爺港」三處鹽田。
圖1:台南北門鹽場提鹵區。|Photo Credit: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提供
為了讓食鹽的食用品質良好,不致於苦澀,從1936年(昭和11年)就興建的「北門粉碎洗滌鹽工場」,爲當時日本總督府專賣局下四大洗滌鹽粉碎廠之一,也是歷經二次世界大戰後唯一僅存的鹽業遺址。工廠在全盛時期每日產量達到300多公噸,由50名員工以三班制輪流上工,讓工廠24小時不停地運作。
圖2:日本皇太子-裕仁視察北門洗滌鹽工場
1952年(昭和27年)台鹽決定重建「臺灣臺南北門洗滌鹽工廠」,由工程師袁本茲參照日治時期的設計重建,直到1955年(昭和30年)北門洗滌鹽場復工生產,至1964年(昭和39年)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「加碘機」,對防止臺灣民眾罹患甲狀腺病頗有貢獻。
臺灣臺南北門洗滌鹽工廠經歷輝煌的時刻、走過烽火連天之時,重新運作數十年載後,於1998年(平成10年)正式關閉停產,走入歷史,為臺灣鹽業文化留下精彩的一頁。這塊曾經是臺灣食鹽主要供應場地,也是臺灣最早加碘鹽的生產地,在臺灣鹽業歷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。